|
 |
芫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Yuán Huā
【英文名】Lilac Daphne Flower Bud,Flower bud of Lilac Daphne
【別名】芫、去水、赤芫、敗花、毒魚、杜芫、頭痛花、悶頭花、老鼠花、鬧魚花、棉花條、大米花、芫條花、地棉花、九龍花、芫花條、癩頭花、南芫花、毒老鼠花、紫金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春季花未開放前采摘,揀去雜質,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芫花 直立落葉灌木,高達1m。根長者可達10cm,主根直徑0.6-1.5cm,有分歧,外表黃棕色至黃褐色;根皮富韌性。莖直徑至1cm,暗棕色;枝細長,褐紫色,幼時密生絹狀短柔毛。葉對生,間或互生;有短柄,長約1mm,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2.5-5cm,寬0.8-2cm,稍帶革質,先端尖,全緣,幼時葉之兩面流生絹狀短柔毛,以脈上為密,老則漸脫。花淡紫色,腋生,先葉開放,通常3-7朵生葉腋間短梗上,以枝端為多;花兩性,無花瓣;花被管細長,長約1cm,密被絹狀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長不及1cm;雄蕊8,2輪,著生于花被管上,不具花絲;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極短或缺如,柱頭頭狀。核果革質,白色。種子1顆,黑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宜溫暖的氣候,性耐旱怕澇,以肥沃疏松的砂質土壤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播種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按行距3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下,覆土壓實,至明春發芽。出苗后注意間苗除草,每年追肥2-3次,經2-3年移栽。分株繁殖:早春3月間,挖取老根,分株按行株距30cm×40cm開穴,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每年要中耕除草3-4次。春、秋兩季各追肥1次,春季追肥要早,秋季追肥結合壅根。夏、冬兩季可分別間種玉米和蔬菜。
【性狀】 性狀鑒別 花蕾呈棒槌狀,稍壓扁,多數彎曲,長1-1.7cm,直徑約1.5mm;常3-7朵簇生于一短柄上,基部有1-2片密被黃色絨毛的苞片。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質軟。氣微,味微辛。以花淡紫色或灰紫色、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①花被下表面有單細胞非腺毛,多彎曲,長90-780μm,直徑15-25μm,壁較厚,稍具疣狀突起。②花粉粒類球形,黃色,直徑25-45μm,表面有網狀雕紋。
【化學成份】 花與花蕾含二萜原酸酯類化合物:花含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芫花酯丙(yuanhuafin),芫花瑞香寧(genkwadaphnin)即12-苯甲酰氧基瑞香毒素(12-benzoxydaphnetoxin);花蕾含芫花酯丁(yuanhuatin),芫花酯戊(yuanhuapin)。黃酮類化合物:芫花素(genkwanin),3’-羥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nin)即木犀草素-7-甲醇(luteolin-7-methylether),芫根甙(yuankan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茸毛椴甙(tilirosid)即山柰酚-3-O-β-D-(6〃-對香豆酰)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6〃-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 花揮發油中含大量脂肪酸,棕櫚酸(palmitic aic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含量較高,約占總油量的60%;尚含正二十四烷(n-tetracosane),正十五烷(n-pentadecane),正十二醛(n-dodecanal),十一醛(undecanal),苯甲醛(benzaldehyde),a-呋喃甲醛(a-furaldehyde),苯乙醇(phenylethanol),1-辛烯-3-醇(1-octene-3-ol),葎草烯(humulene),丙酸牻牛兒醇酯(geraniolpropionate)和橙花醇戊酸酯(nerol pentanoate)等。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呂向華報道,大鼠灌胃l0g/kg的芫花煎劑組與對照組相比,排尿與排鈉率有明顯增加,排鉀量相近。劑量為20g/kg時,排尿、排鈉率及排鉀量均有顯著增加,但2.5或5g/kg則無效。另據報道給麻醉犬靜脈注射50%的芫花煎劑0.4-1.0g/kg,可使尿量增加一倍以上,約維持20分鐘。用3%氯化鈉液腹腔注射形成腹水的大鼠灌胃10g/kg的芫花煎劑或醇浸劑,均有利尿作用。 2.鎮咳、祛痰作用:氨水噴霧法引咳實驗結果表明,小鼠灌胃1.25g/kg醋制芫花與苯制芫花的醇水提取液,或0.625g/kg羥基芫花素均有止咳作用。酚紅排泄實驗表明,小鼠灌胃5g/kg醋制芫花與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或0.625g/kg羥基芫花素,均有一定祛痰作用,其祛痰機理可能與治療后炎癥減輕、痰液粘滯度降低有關。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據肖慶慈等報道,選用體重15-25g昆明小白鼠90只,雌雄皆有,隨機分組,每組10只,共分9組,按表4中所列劑量灌胃給藥,采用YsD-4藥理生理實驗多用儀,電刺激箱進行測記,觀察不同時間里引起小白鼠尖叫時的電壓數(mv)。結果見表4。表明小白鼠口服20g/kg單味甘草或炙芫花煎劑后有一定鎮痛作用。且炙芫花伏于甘草。合用后與同劑量之單味煎劑比較,鎮痛作用優于甘草、次于炙芫花。另據魏成武等報道芫花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500mg/kg(折合成生藥,下同)在熱板法、酒石酸銻鉀扭體法及電擊法中,對小鼠都有明顯鎮痛作用,并且嗎啡受體拮抗劑納洛酮能阻斷其鎮痛作用。在小鼠轉棒實驗中,腹腔注射l000mg/kg的芫花乙醇提取物顯示明顯鎮靜作用,在抗士的寧或苯甲酸鈉咖啡因驚厥實驗中,有明顯抗驚厥作用,抗土的寧驚厥作用較強;此外,芫花還能明顯增強異戊巴比妥鈉對犬的麻醉作用。 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4.1.對動物離體腸段的影響:取約2kg重的健康成年家兔數只,雌雄皆有,急性處死后取出空腸,常規處理,保存于臺氏(Tyrode)液中備用,實驗共分20組進行,結果表明,藥物在高濃度時,炙芫花對腸段的興奮作用優于甘草,低濃度時則甘草伏于芫花。卞如濂亦報道:1.8mg(生藥)/ml生芫花與醋制芫花的50%水煎劑、水浸劑及醇浸劑均有興奮離體兔回腸的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加,張力提高、加大劑量則呈現抑制作用。生芫花與醋制芫花醇浸劑對兔能輕度致瀉,對犬除輕度致瀉外,尚有致吐作用,對小鼠則無此作用。另據報道1%芫花之刺激性油狀物,可使大鼠離體十二指腸呈強直收縮,對兔離體十二指腸則先興奮后抑制,10%醋制與10%苯制芫花(用苯除去油狀物后配成),均有類似作用。 4.2.對大白鼠腸蠕動的作用:用大白鼠全腸推進法,取大白鼠隨機分為3組,絕食24h后,口服灌胃生芫花和醋炙芫花藥劑(按40g/kg給藥),同時給5%炭末,l小時后處理大鼠。設對照組觀察,生及醋炙芫花組的炭末推進長度,測出大白鼠的小腸全長(mm),求出推進率(各組以10只計)。表明芫花生品與醋炙品對大白鼠腸蠕動有輕度興奮作用,使腸蠕動加快,生芫花組炭末染色長度較對照組平均增加6.4%;醋炙芫花組與對照組比較平均增加9.7%;說明芫花醋炙后,對腸蠕動作用較生品強。 5.抗生育作用:芫花萜與雌二醇合用,對大鼠離體子宮有協同作用,對子宮頸的作用弱于子宮體,且與雌二醇無協同作用。兔宮頸注射100μg/kg芫花萜,引起強烈宮縮。犬靜脈注射芫花素有相同作用。孕猴宮腔內給藥也能引起流產。且局部給藥作用加強,靜脈注射反應慢或不明顯。致流產原因,從芫花萜引產下來的胎盤和胎兒的病理檢查結果可見,退變的絨毛蛻膜組織血栓形成、紅細胞破壞、胎盤絨毛膜板下有大量中性多形核白細胞集聚,系藥物注入后引起炎癥細胞浸潤之故;胎兒各器官的血管明顯擴張瘀血)組織水腫、出血,細胞腫脹等病理改變系藥物對局部組織的直接作用;蛻膜細胞退變壞死,以及膠帶的炎性細胞浸潤和水腫,可能是內源性前列腺素的分泌釋放增多,致子宮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而達到引產的目的。從細胞超微結構功能看,給藥后可引起蛻膜與胎盤明顯變性壞死,使溶酶體破壞釋放大量磷酸脂酶A,導致繼續保持分泌功能的蛻膜中粗面內質網加速合成與釋放前列腺素。實驗證明引產孕婦羊水內,隨著前列腺素含量增加,伴有產程開始,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引起流產。由此進一步說明芫花萜引產機理中,內源性前列腺素起著重要作用。在引產中可觀察到HCG(緘毛膜促性腺激素)、雌二醇與雌三醇皆下降,說明藥物對胎盤組織有一定損害,孕激素水平下降,有利于宮縮發動,可能是引起流產的輔因。另一項研究表明,芫花萜(20μg/ml)對鼠胚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以3H一芫花萜注射于孕兔羊膜腔,48小時內羊水、胎盤與胎兒放射性為最強,母血與內臟器官放射性甚弱,尿中72小時排泄量僅為注入量的9.1%,可見臨床上宮腔給藥引產比較安全。 6.對黃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作用:1983年Noro,Tacataka等在從生藥和植物藥中尋找XO抑制劑時,發現芫花的花和芽對XO具有強的抑制作用,并從中分離出芫花素、芹菜素、3-羥基芫花素和木犀草素四種對XO有抑制作用的成分,它們的抑制活性IC50分別為7×10(-5)M、7.4×10(-7)M、10-5M和5.9×10(-7)M。芹菜素和木犀草素是XO的最強抑制劑。這些黃酮類化合物在該試驗條件下對單胺氧化酶未表現有強的抑制活性。 7.抗白血病作用:Hall IH和Noro T等分別從芫花花部的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兩種強力抗P-388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二萜化合物-芫花瑞香寧和芫花酯甲。兩者在體內低劑量(0.8mg/kg)時,即顯強力抑制活性,其T/C值分別為175%和151%。研究還表明,芫花瑞香寧與芫花酯甲均可抑制P-388癌細胞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對前者的抑制作用,系在DNA聚合酶與嘌呤合成中的磷酸核糖氨基轉移酶,肌苷酸脫氫酶及二氫葉酸還原酶;對后者系在延伸步驟中阻抑與干擾肽基轉移酶的反應。 8.抗菌作用:體外試驗1:50濃度的醋制芫花及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對肺炎球菌、溶血鏈球菌、流行性感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芫花水浸液(1:4)在試管內對許蘭氏桿菌、奧杜盎氏小孢子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芫花素無抗菌作用。 9.其它作用:芫花甲醇提取物對cAMP磷酸二酯酶(PDE)具有抑制活性,并從中分離得到3種化合物,其中一種為強抑制PDE活性成分,初步鑒定為芹菜素二葡萄糖甙(Apigenin diglycoside)。免股四頭肌刺激實驗表明,5mg、0.5ml芫花萜醇液有嚴重局部刺激反應。 10.此外,芫花葉和芫花根尚有下列藥理作用:。 10.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0.1.1.對豚鼠離體心臟的作用:取豚鼠8只,重350-600g,處死后迅速取出心臟,按Langendorff氏法用37℃,恒溫通氧的任洛氏液以高度70cm的恒壓灌流心臟。約經15分鐘待心臟活動和流量穩定后在灌流液中加入芫花葉提取液濃度達到0.6g/100ml(生藥含量,下同),觀察冠脈流量及心率變化。結果表明芫花葉有明顯的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但心率變化不明顯。 10.1.2.對離體蛙心的影響:按斯氏(Straub)離體蛙心灌流法制備離體蛙心,實驗動物為滇蛙每組五個蛙心,共分20組進行實驗,取平均值作曲線并比較,可見0.31-5%的芫花煎劑高濃度時對離體蛙心的收縮力及頻率呈現明顯的抑制作用,低濃度時抑制作用較弱或不明顯。 10.1.3.對小鼠急性缺氧耐受力的影響選用體重20-28g的健康小鼠30只,按性別和體重分為2組,每只小鼠皮下注射異丙腎上腺素10mg/kg,給藥組同時腹腔注射芫花葉0.05g/kg,對照組則注射相同容量的生理鹽水。30分鐘后分別選擇性別相同,體重相近的給藥鼠和對照鼠各1只,組成配對置于內有10g鈉石灰的密閉器中,觀察得給藥組小鼠的平均存活時間炒877.9±33.0秒,對照組小鼠的存活時間為715±32.3秒。T值測驗兩組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 10.1.4.對冠脈結扎貓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的影響貓體重2.0-3.8kg,雌雄皆用,以戊巴比妥納腹腔麻醉后背位固定,氣管接人工呼吸器,并用水銀檢壓計記錄左頸動脈血壓。開胸,暴露心臟,在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下離冠脈起源12-14mm處穿一絲線,待血壓穩定后結扎前降支。給藥組貓在結扎冠脈后,立即通過股靜脈注射注入芫花葉注射液0.75g/kg,并在以后5小時內用恒流泵以0.375g/kg/h的速度補充,對照組給予同體積的生理鹽水。在冠脈結扎前5分鐘及結扎后5小時內,每h從左頸總動脈取血1ml,測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考慮到手術造成的骨骼肌損傷可造成血清CPK活性的提高,另外再設空白組,此組貓僅在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下穿一絲線,不作結扎,股靜脈注射給予相同體積的生理鹽水,其它所有手術過程均與上述兩組相同,首次取血在穿線前5分鐘,以后取血間隔時間也與上述兩組相同。經測定三組貓在5小時內血清CPK活性均較冠脈結扎前或心肌穿線前有所增強,但程度不同,其中對照組貓的CPK活性增強最為明顯。由于對照組與空白組的所有手術過程相同,因此這兩組間的差異可被看作是結扎冠脈引起的,向對照組和給藥組均為結扎冠脈動物,所以后兩組間的差異是由藥物引起的。 10.1.5.對麻醉貓的急性降壓作用和對心率的影響麻醉貓6只,重2.0-2.0kg,股靜脈注射芫花葉注射液1g/kg約1分鐘后,血壓由116.2±7mmHg迅速下降至65.8±6.1mmHg,下降43.5±3.O%,降壓作用維持2分鐘左右,其中2只貓在剪斷雙側迷走神經后再次注射,其降壓作用未見明顯影響。另貓3只靜脈注射阿托品lmg/kg后,再注射芫花葉,其降壓作用略見減弱,據此分析降壓機制可能主要不是通過迷走神經。10分鐘內貓心率變化不明顯,心律也未見異常。 10.2.冠狀動脈擴張作用:十萬分之一的芫根乙素水溶液離體腸鼠心臟灌流,具明顯擴張作用,效價略低于二甲氧基甲基呋喃色原酮(khellin)。 10.3.毒魚作用:芫根乙素十萬分之一的水溶液可使金魚30分鐘內致死,似khellin類呋喃色原酮的毒魚作用。
【毒性】 1.毒性:芫花煎劑小鼠腹腔注射LD20為5.5±0.36g/kg;芫花與醋制蕪花醇浸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別為1.0g/kg和7.07g/kg,而其水浸劑的LD50分別為8.30kg/kg與17.78kg/kg。芫花煎劑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9.25g/kg。醋制或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小鼠灌胃的LD50為8.48±1.18g/kg與14.05±2.03g/kg。芫花與醋制芫花的醇浸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0g/kg與7.07g/kg,而其水浸劑的LD50分別為8.30g/kg與17.78g/kg,說明醋制能降低生芫花的毒性。芫花萜乳劑與醇劑給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8與1.9mg/kg。芫花萜醇劑給孕猴每日腹腔注射20-100μg/kg,連續10天,可見主要臟器有明顯病變,因彌漫性和血管內凝血死亡。宮腔注射、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芫花萜可使動物產生發熱現象,可能由于胎盤內的芫花萜引起的嚴重化學炎癥,或因流產時強烈宮縮將羊水擠入母體血液循環引起的反應所致。腎上腺皮質激素對發熱有明顯預防與治療作用。阿司匹林也可防止出現發熱反應。兔亞急性毒性實驗結果表明,用醋制或苯制混懸液0.25與0.5g/kg,連續灌胃28天未見明顯毒性,芫花萜乳劑0.2-0.8mg對猴羊膜腔給藥也無明顯影響。動物實驗表明,芫花與甘草合用,其利尿、瀉下作用受抑制,且毒性增強,提示兩藥不宜合用。但另一研究表明炙芫花單用或與甘草合用對小毒均未出現毒性反應及死亡。另有研究報道了芫花炮制及其相反藥物配伍的毒性作用和誘變試驗。 2.炮制對毒性的影響:取健康雌性小鼠(18-21g)50只,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腹腔注射藥劑,觀察72小時動物死亡數。可見LD50醋炙品比生品提高一倍,說明芫花醋炙起到了降低毒性作用。 3.相反藥物配伍對毒性的影響:楊致禮報道選健康小白鼠568只(體重28-36g),健康家兔301只(體重1.5-2.5kg)。均于實驗前進行健康觀察7天。平均體溫38.94±0.46-39.73±0.22℃,球蟲卵囊檢查糞便潛血。精神、飲食欲、糞便均正常,實驗的全部小白鼠、家兔雌雄搭配,經預實驗后隨機分為單味組、配伍組與對照組(見表10),實驗結果,小鼠灌胃芫花水浸煎劑(浸泡24小時后煎煮濃縮,每1ml相當于生藥1g,下同)及煎劑(未經浸泡煎煮二遍后過濾濃縮,每1ml相當于生藥2g)。連續觀察精神、飲食欲、糞便72小時,未明異常。小鼠灌胃芫花十甘草等量配伍同煎劑,連續觀察72小時也無反應,家兔灌胃芫花水浸煎劑后分別在5、24、28小時觀察,體溫、精神、飲食欲、糞便均正常。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無明顯變化。用芫花水浸煎劑及芫花加甘草等量配伍同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配伍組比單味組毒性強。 4.誘變試驗:選用芫花、甘遂、大戟、甘草等藥配伍成C、L、T、G丸,應用鼠傷寒沙門氏菌加哺乳動物肝微粒體酶檢測系統,以及杜草桿菌重組修復試驗對該丸進行了誘變性測試,結果無論加不加S9活化系統(由多氯聯苯誘導的SD大鼠肝勻漿S9加輔助液組成,每9ml輔助液加1mlS9組成S9混合液。每100ml輔助液含NADP300mg、G-6-Pl06mg、磷酸鹽緩沖液50ml、蒸餾水48ml,鹽溶液2ml),C、L、T、G丸均不能誘發TA93和TA98株(需組氨酸的鼠傷寒沙門氏菌突變株(his-s)的回復突變,有理由認為液藥對Ames法TA93及TA900株不表現誘變活性。另外,無論加不加S9活化系統,低濃度時受試物對枯草桿菌具有修復功能的H17和重組修復缺陷的衍生株M45均無抑菌作用,高濃度下有弱的抑制,但對M45和H17作用相等。可以認為:C、L、T、G丸無DNA損傷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h,濾過。濾液供下列實驗:(1)取濾液1滴,點于濾紙上,加1%三氯化鐵溶液1滴,顯污綠色。(檢查酚類)(2)取濾液2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1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即顯紅色。(檢查黃酮類)
【炮制】 1.芫花:揀凈雜質,篩去泥土。 2.醋芫花:取凈芫花,加醋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醋吸盡,呈微黃色,取出,晾干。(每芫花100斤,用醋25斤)。
【性味】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肺;脾;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祛痰止咳;解毒殺蟲。主水腫;膨脹;痰飲胸水;喘咳;癰癤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研末服0.6-1g,每日1次。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 1.體質虛弱及孕婦禁服。 2.《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附方】1.芫花丸(《太平圣惠方》)。2.芫花丸(《普濟本事方》),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3.十棗湯(《傷寒論》),功能攻逐水飲,治太陽中風,下利呃逆,其人縶縶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肋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里未和者,乃懸飲咳唾,胸脅引痛。4.取癖丸(《嬰童百問》),治小兒痞塊大痛。5.姜黃散(《證治準繩·女科》),治婦人血臟久冷,腹脹疼痛,小便濃白如泔。6.小消化丸(《圣濟總錄》),治水病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鬼瘧,疝瘕,癰腫。 2.《名醫別錄》: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藏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3.《藥性論》: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主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4.《日華子本草》:療嗽、瘴瘧。 5.《本草綱目》:治水飲痰澼,脅下痛。 6.《本草原始》:煎汁漬絲線,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7.《湯液本草》:胡洽治痰癖、飲癖,用芫花、甘遂、大戟,加以大黃、甘草,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治之大略,水者,肺、腎、胃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中而四肢,下而腰齊,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異,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誤用則害深,然大意泄濕。 8.《本草綱目》: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主之;若表已解,有時頭痛出汗惡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主之。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凈府,去陳?法也。芫花、甘遂、大戟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楊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后便養胃可也。 9.《本草述》:芫花所治,在《本經》首言其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觀《本經》于甘遂、大戟,俱云苦寒,而茲物獨言辛溫,唯其氣溫,故不獨去水氣,并治寒毒寒痰。(此味)與大戟仿佛以致其用,但苦寒、辛溫,不惟上下區分,即恐決逐與開散,似猶未可一視。第舉言其能虛人元氣,以水乃氣所化,而氣布于上焦也,是亦不可不致慎矣。 10.《本經逢原》:芫花,消痰飲水腫,故《本經》治咳逆咽腫,疝瘕癰毒,皆是痰濕內壅之象。 11.《本草求真》:芫花主治頗與大戟、甘遂(同),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然此味苦而辛,苦則內泄,辛則外搜,故凡水飲痰癖,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瘴瘧,里外水閉,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緊,無不立應。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經隧水濕;大戟苦寒,止泄臟腑水濕;蕘花與此氣味雖屬相同,而性較此多寒之有異耳。 12.張壽頤:芫花氣味,《本經》雖稱辛溫,然所主諸病,皆濕熱痰水為虐。功用專在破泄積水,而非可以治脾腎虛寒之水腫,則辛雖能散,必非溫燥之藥,故《別錄》改作微溫。據吳普謂神農、黃帝:有毒;扁鵲、歧伯:苦;李氏:大寒云云,似以李氏當之之說為允。《本經》主咳逆上氣,喉鳴及喘而短氣,皆水飲停積上焦,氣壅逆行,閉塞不降之癥;咽腫亦熱毒實痰,窒滯清竅,此等苦泄攻通猛將,均為濕熱實閉,斬關奪門,沖鋒陷陣,一擊必中之利器,非為虛人設法可知。鬼瘧,實即古之所謂瘴瘧,故治宜泄導熱毒,亦非其他諸瘧之所可混投者也。疝瘕亦指濕熱蘊結之一癥,不可以概一切之疝氣瘕聚。癰腫,則固專指陽發實熱之瘍患矣。《別錄》謂消痰水、水腫,及五種水氣之在五臟者,固皆以實證立論,仍是《本經》之義。喜唾乃飲積胸中,水氣上溢,而口多涎沫耳。皮膚腰痛,亦指水氣泛濫之一癥。惟寒毒二字,當有訛誤,此乃寒泄之藥,非其所主,豈淺者以《本經》氣味有溫之一說,而姑妄言之耶?總之,《名醫別錄》雖集成于貞白居士之手,然六朝以降,傳寫屢經,亦難保無妄人羼雜之句,是當衡之以理,而必不可一味盲從者。肉毒是肉食之毒,食物得毒,固必泄之而毒始解。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