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常山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Tǔ Chánɡ Shān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臘蓮繡球或傘形繡球的根。全年可采,以冬季采收者為佳。挖出根后,浸于水中,擦去細根、糙皮,曬干,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①臘蓮繡球,又名:癩癘、大葉土常山、大葉老鼠竹。 灌木,高2~3米。小枝圓柱狀,或稍呈四棱形,被有白色平貼硬毛,老時灰褐色。單葉對生,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例卵形,長8~20厘米,寬2~3厘米,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灰色,兩面均具平貼硬毛。聚傘花序頂生,花梗密被平貼硬毛;花異型;外緣為不育花,萼片4,花瓣狀,白色或紫色,闊卵圓形,頂端有鋸齒,徑約2~4厘米;中央為孕性花,白色,萼筒與子房合生,被稀疏平貼硬毛,萼裂三角形,花瓣5,長方卵形,鑷合狀排列,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柱頭頭狀。蒴果半球狀,頂端截平,長約3毫米,有棱脊、種子細小,兩端有翅,黃褐色。花期8月。果期9月。 生長于低山區的溪溝邊及樹林邊。分布四川、貴州、湖北、廣西、浙江、安徽等地。 ②傘形繡球,又名:傘花八仙。 落葉灌木,高1米或較高幼枝帶紫色,幼時被卷曲毛,老時樹皮光滑,裂成薄片。單葉對生,薄膜質,披針形、長圓披針形或倒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邊緣除基部外有牙狀鋸齒,上面黃綠色,沿中脈疏生長軟毛,下面粉白色,疏被粗硬毛,沿葉脈較密;葉柄被卷曲毛。傘形花序,花二型,多數;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黃色。蒴果圓形。 生長于山坡溪溝邊及林緣。分布浙江、訌西,安徽等地。 以上植物的葉(甜茶)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產于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干燥的根呈圓柱形,常分歧,彎曲不直,徑5~20毫米,長10~30厘米不等。表面深黃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租皮除去者,呈淡黃色,有細縱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辛酸,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浙江中藥手冊》:滌痰結,散腫毒,療項癭瘤,截瘧。 ②《四川中藥志》:能消食積,解熱毒。治瘧疾,消腸中積熱,除胸腹脹滿,擦皮膚癬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
【注意】胃寒者不宜。
【附方】治瘧疾:土常山五錢,研細末,用雞蛋一至三只,拌和后,煎成淡味蛋餅,在發冷前一小時吃完;或單用土常山葉一兩,煎汁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備注】浙江地區尚以圓錐繡球的根作土常山入藥。原植物詳粉團花條。
【摘錄】《*辭典》 |
|
|
|
 |
|
|